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以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一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
(三)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四)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试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2.临床症状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小儿急性脑病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二)预后
人禽流感的预后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超过30%。
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并发合并症等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人禽流感的诊断。流行病学接触史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2)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史者。
3)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有患病的可能。
2. 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 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须经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检验确定。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五、治疗
(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六、预防
(一)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
(二)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三)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和蛋类等食物;勤洗手,室内通风,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四)必要时药物预防。
(校医院)